「千嫚 嫚嫚說」由千嫚主持的Podcast音頻節目, 目前在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都聽得到 。也歡迎訂閱千嫚的節目,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囉!
習慣文字的朋友,可往下閱讀。喜歡用聽的朋友,歡迎點以下三圖(任一)進入音頻模式。
今天節目是千嫚說書系列的第一集,說書系列是千嫚從開節目時就預設要做的單元類型,但每每望著書架,都有種茫茫書海中不知該從哪本下手的心情。 猶豫著第一本書要選擇知識型還是心靈能量型? 工具書還是散文書?幾經思考,最後千嫚選擇了一本前兩年在誠品翻開它就深陷其中的書籍,這本書也是近幾年千嫚貳讀後,仍會被深深被打動,字字句句牽扣情感的好書。
書名:皮囊 作者:蔡崇達
每本書都有不同的創作背景,作者在自序裡的第一段寫著:
我經常感謝29歲的自己,有勇氣寫那麼一本書,這本書原本是不打算出版的,寫作的緣起,在於我不得不寫:被內心那些命題逼問到無處可逃,只能藉助寫作這個工具,轉過身,直面我的內心,一點一點的頗開,就如同把手術刀畫向自我內心最敏感的部分。
寫這本書是為了『回家』,而回家是為了『自由』,走向躲避的一切,才能回答出真正的自己,也才能『回家』。『家』是讓你內心安寧的秩序,而這秩序藏在那些讓你痛苦、讓你逃避的命題後,找到內心的秩序,才會讓你真正達到自由。
皮囊是作者在29時創作的書籍,在奔3前的最後一年,作者的父親去世了,當年的他因為各種生活上的衝擊,內在許多懸而未解的命題逐漸狂暴起來。於是他選擇用寫作尋找出口,審視自己的過往,哪裡痛就往哪裡去,從過去的生命軌跡中,一筆一刀的劃開自己,寫出了14則牽引人心、動人心弦的真實故事。
今天千嫚從十四則故事中,挑選出了兩則千嫚心中最喜歡的的段落,跟大家分享。
九十九歲阿太的生活觀:肉是拿來用的,不是拿來伺候的。
這是書本的第一章節,章節名稱跟書本相同及為皮囊,故事主角是作者那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,阿太的女兒在五十多歲時突然撒手,親戚們擔心著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會想不開,輪流勘照著老人家。沒想到阿太不知哪來的一股憤怒,一個人跑來跑去,一會兒掀開棺材看看女兒,一會兒到廚房看祭祀的貢品做得如何,走到大廳時看到一隻沒被割到動脈的雞,灑著血四處亂跳,阿太一把抓起來,狠狠地把雞往地上摔,雞掙扎了一下停歇了。阿太說:「這不結了! 別讓肉體在折騰他的靈魂了!」 於是在整場喪禮中,不僅沒看到阿太落淚,還看到阿太斜著眼彷彿帶著不屑感的看著身旁那些號哭的人。
作者當時才剛上小學,不明白阿太為什麼可以如此冷靜無情,便問阿太,你怎麼不難過? 阿太笑著說:因為我很捨得。
在作者成長的路上,阿太對種種事情的反應都讓作者覺得,她就像顆堅硬的石頭,什麼都傷不了她。但在阿太九十二歲那年,作者還是看到阿太哭了。那一天阿太爬到屋頂要補窟窿,一不小心摔了下來,躺在家裡動不了了,於是他向作者哭喊著:我的乖曾孫呀!阿太動不了啦!阿太被困住了! 幾年後,阿太去世了。
臨終前阿太留了一句話給作者:「黑狗達不准哭,死不就是一腳蹬天的事嗎?只要誠心地想念我,我自然會去看你,因為從此後,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,來去多方便呀!」
這時作家才明白阿太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,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觀,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,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。「肉是拿來用的,不是拿來伺候的。」人活著不過是張皮囊!
這章節中還有許多作者對阿太硬骨頭事蹟的刻畫,章節開頭從送別女兒的場景開場,最後以阿太告別時留的話收尾。前後死亡的事實對稱,讓我們感受到悲傷和沈重,但卻也因此更彰顯了阿太那豁達獨有的生活觀。死亡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在世時,沒有好好運用那可以磨練的肉體。
發覺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受不了的東西,才覺得有神靈挺好的!
這一章節的篇幅在這本書中共佔據了26頁,篇名為「我的神明朋友」,故事主角為作者的母親,相較於剛剛分享的只有4頁的「皮囊」章節,整整多出了22頁,但卻讓千嫚看得入迷。
前半段的篇幅敘述著,雖然身處在閩南名俗文化信仰強大的環境,但母親從小就不信鬼神,因為從小的貧困飢餓,讓母親不相信大家口中慈愛的神明會不幫她無助的家人,因此她只相信自己,從小就習得強悍,在以賢慧為女性標準要求閩南中,母親成了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女人。
但嫁為人妻的她,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關卡「傳宗接代」,因為第一胎生的是女兒,所以內外親戚在她懷第二胎時,皆以委婉地祝福表示,第二胎「必須」是男孩。母親倔強的硬是不動聲色了大半年,然而在臨盆前一個月,壓力最終把她擊垮了,她痛哭流涕的跑到主管生男生女的神明前發願,如果讓他有兒子,她將一輩子堅信神靈。 終於,母親有了他。
對作者而言,祭祀神明談不上是信仰,不如說是耳濡目染的生活習慣,這成長的歲月,他看過無數次母親對著神靈抱怨、哭訴、竊竊私語甚至是撒嬌的身影。直到那年,父親中風偏癱了,母親的第一反應是憤怒地跑到廟宇,責問神明「為什麼要讓夫君有這樣的命運?」說到底,母親和神靈的交談始終是「自問自答」,母親最終得到的答案是「那是你夫君的命數,但妳是幫他渡過的人」。看在作者的眼裡,作者知道,這其實是母親想要的答案。
「當每一種困難都有神靈可以和你分擔、商量,當你發覺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受不了的東西,才覺得有神靈挺好的!」
因為父親的偏癱,影響了整家人原本安定的生活步調、基礎生計甚至是無可避免的家庭衝突。因此照顧父親的那段時間,母親時不時地就往廟宇祈禱,直到父親的葬禮後,母親夢見了父親,父親坐在一條河的對岸,安靜地微笑著看著她。這個沒有情節、平靜的夢,讓母親意外的篤定:你的父親是來找我幫忙的!到天堂的靈魂是不會讓人夢到的!
於是母親頑固地穿梭在各式廟宇間,求神問卜,忙碌地為父親尋求靈魂安息的方法,身為兒子的作者,不免需配合母親進行些尋找靈魂的儀式,但作者卻不願配合,無法把這齣戲演下去,冷冷地告訴母親:你其實只是在找個方式自我安慰。
母親選擇聽而不聞,繼續要求兒子照神明的指示行事,於是作者支支吾吾的在寺廟門口叫著:爸,我來接你了,跟我回家。喊著喊著,嘴裡喃喃地說:你如果真的聽到,就跟我回來,我好想你了!然後禁不住地,嚎啕大哭了起來。後來的幾個月,母親依舊聽照著打聽來的各種方法,準時的讓兒子陪伴她到廟宇中完成各式的儀式,好讓父親的靈魂得以上天堂。看在身旁的兒子,懂得母親的付出是出自於對父親的思念和不捨,想用自己的力量為他多做點什麼。
直到有一天,母親在面海的廟宇中,等待著問卜的時辰到來,或許是因為太累了,母親等著等著竟睡著了。作者輕輕搖醒母親說「該問卜了」,母親從打盹中醒來,臉上掛著笑容地說:「不用問了,我看到了父親恢復成二十出頭時,皮膚白皙光滑、身子豐滿均勻、沒有歲月和命運雕刻的樣子了,他走了,他解脫了。」說完,母親的眼匡像泉眼一樣流出汪汪的水。 作者知道,有多少東西從這些眼淚中流淌出來,雙手合十地向神明喃喃說著:「謝謝你,母親的神明朋友們」
這篇文章會讓千嫚特別有感,是因為文章中敘述的信仰儀式,就是非常貼近我們台灣生活中,會接觸到的東西,像是落觀音到陰間尋找親人、死者托夢後對你訴說著他的需求、或者那些對天吶喊讓往生者聽見自己的環節,都確確實實、真真切切地會發生在你我身邊。
大家有信仰嗎? 千嫚身邊有許多無神論的朋友,這些朋友對於一些信仰文化的儀式,相當不解,跟作者在途中的想法一樣,覺得一切不過是種自我安慰。但千嫚始終相信,信仰是種心靈的寄託,是自問自答也好、是自我安慰也好、是尋求出口也好、是填滿缺口也好,只要它能幫你向前,帶給你更堅強的力量,那擁有信仰其實也很好,不是嗎?
非常推薦大家,有機會可以閱讀這本書,書中的每個章節都像是一道命題,當我們細細沈浸感受,會發現,那些命題也都是我們被社會、被時代雕刻出的相同命題。 相信大家讀完後,心裡一定會擁有跟千嫚相同的情緒和感受,是本情感飽滿、真摯溫情、掏心掏肺生命故事。
以上就是千嫚這集節目的分享囉!千嫚嫚嫚說目前在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(搜尋千嫚嫚嫚說), 記得訂閱我們的節目,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