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千嫚 嫚嫚說」由千嫚主持的Podcast音頻節目, 目前在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都聽得到 。歡迎訂閱分享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囉!
習慣文字的朋友,可往下閱讀。喜歡用聽的朋友,歡迎點以下三圖(任一)進入音頻模式。
大家知道Finsta是什麼意思嗎?
Finsta = Fake + Instagram ,顧名思義就是假的IG帳號。
單字的由來是因為,原本使用的IG有太多人追蹤了,包含只有一面之緣的新朋友、不熟悉的普通朋友、身旁的親戚家長,似乎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原有的社群內容,因此青少年另外開創一個Fake Instagram,在Finsta上展示他們的真實面向。
有個網路內容平台叫「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」,它有個系列單元就是設立不同主題,蒐集網友的回覆整理成探討內容跟大家分享,最近它就分享了一篇名為「當代人的Finsta趣象」的探討文章。
它蒐集了網友都拿Finsta來做什麼,答案很多種,但其實每個答案不約而同的都有一個主軸「原本的社群帳號留給大眾看的,而Finsta這個分身帳號,反而成為了自己真實的私密空間,成為自己可以暢所欲言,毫無包袱表現、展露自我的地方」,大家可以在Finsta裡大肆地談論政治、談論八卦、談論前任、談論一切原本帳號中不敢說的話。
以前的社群是個很即時的生活連結,大家可以馬上在社群上分享每個當下遇到的任何喜怒哀樂,但隨著使用習慣的變化,社群成了「更方便大家社交聯絡的平台」,成了「不再是真正好友才會擁有的天地」。
因為這個變化,讓我們在社群的使用上多了更多的小心為妙,擔心在社群上透露太多的心聲後,會被不熟的朋友輕易地歸類貼標籤、會被討厭的人看穿心思、會被其他人以訛傳訛的猜側討論,延伸出不必要的想像和後續擾人的解釋關心。
總結而言,就是社群變成了不再能肆意真實,只看得到過濾後幾經思考的面貌,而看不見純粹不帶任何包裝的模樣。
每個人做一件事都一定有個動機和目的
讓我們用目的論來看這件事,每個人做一件事都一定有個動機和目的,當我們回頭檢視自己最近發佈的社群動態,問問自己,在發佈這些訊息時,我們的動機是什麼?想得到的目的是什麼呢?
這問題留給大家自我思考,無論答案是什麼,千嫚想跟大家進一步探討的是,在這些答案中,有沒有其中一個答案是「不帶任何期待、沒有任何包裝、打從心底想跟大家分享的真實面貌?」
有那麼幾次,我們在發表欄中,打了又刪,刪了再打,幾度的反覆思考,糾結著文字的深度,猜測著觀看人的思路,然後默默地關掉發表視窗,打退堂鼓,繼續一個人想著這些煩惱,自我消化著那些原本想分享的心情。
當社群變得不在真實,當我們害怕在社群中展現真實的自己,當我們渴望在社群中打造出另一個自己,這不是件辛苦且自欺欺人的事情嗎?
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呢? 其實千嫚認為,這樣的社群使用現象,跟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大的關聯性,容易太在意他人眼光,總是想展現出自己最好的面向、最正面的自己、最陽光的自、最優秀的自己、最受大家喜愛的自己,因此我們將這心理反應延伸到了社群行為上。
不讓自己成為只能在社群中生存,渴望在社群中取暖溫飽的人
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在社群中展現哪個面向的自己,但如果你有意識到,自己的社群不再是輕鬆自在的分享紀錄,而成了需要辛苦地維護自我形象,並渴望在社群中打造出另一個自己時,那你一定要停下腳步,找出那份渴望是源頭,看清自己心底需求的本質,停止讓自己深陷在自欺欺人的社群空間,為自己找到面對心靈的出口,不讓自己淪陷其中,成為只能在社群中生存,渴望在社群中取暖溫飽的人。
以上就是千嫚這集節目的分享囉!想聽更完整的分享,歡迎到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(搜尋千嫚嫚嫚說)收聽節目, 喜歡的朋友也歡迎幫千嫚訂閱分享,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