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千嫚 嫚嫚說」是千嫚自製的Podcast音頻節目, 目前在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都聽得到 。 也歡迎訂閱千嫚的節目,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囉!
習慣文字的朋友,可往下閱讀。喜歡用聽的朋友,歡迎點以下四圖(任一)進入音頻模式。
每次看電影和八點檔時,總覺得編劇們為了滿足觀眾的胃口,常出現戲劇化到不行的誇張劇情,但隨生活著接觸到人事物更多更廣後,我們會發現,其實有時候現實生活比戲劇還要誇張,因此才流傳著那麼一句戲如人生,人生如戲呀!
上個月有一則新聞說美國佛州有一位48歲的男子,從17歲開始假冒成沙國王子,食髓知味扮了31年,甚至將自己的「皇室」生活記錄IG、各社群平台,騙取各國商人以及企業共800萬美元(約2.52億元台幣)。
這名沙國王子在2017年的某次商談餐會上吃了「火腿」,因而被合作的業者懷疑,沙國王子怎麼可能打破穆斯林禁食豬肉的規定呢? 業者對此開始暗中進行身家調查,沒想到,一調查發現這位王子根本是「史詩級的大騙子」,馬上通報聯邦政府逮捕這名「冒牌王子」。今年正式被判刑18年的徒刑。
聽到這裡,你是不是覺得這故事這故事似曾相似? 根本就是迪士尼童話故事裡的阿拉丁,上個月千嫚在看電影版的阿拉丁時馬上想起這則新聞。 順便跟大家推薦一下,電影版的阿拉丁還不錯看唷! 大家有機會可以進電影院欣賞一下,那今天的主題跟這故事又有什麼關係呢?
記得在看阿拉丁的電影時,裡面有幾句令千嫚記憶深刻的金句,阿拉丁向神燈許的第一個願望,就是請神燈精靈把自己變為王子,因為法律有規定公主只能嫁給王子,只要他變成王子就可以去追心儀的茉莉公主了,神燈精靈把阿拉丁變成王子後,跟阿拉丁說了第一句金言,他說「你可能擁有王子的外表,但這不會改變你的內在。」
因此,在阿拉丁以王子的外表跟茉莉公主短暫的相處後,茉莉公主馬上就認出它是那個流浪在小鎮裡的阿拉丁。但這時,阿拉丁卻跟茉莉公主撒謊,謊稱自己的身世就是個王子,那個流浪在小鎮裡的阿拉丁是她當初假扮的模樣,只為了能用平民的身分更了解這迷人的小鎮。
而茉莉公主也就這麼相信了,並跟女僕說起這奇妙得緣分和相遇情節,這時女僕說了另一句金言:她說:她覺得阿拉丁就是假冒王子的身分,公主會相信,只是因為「人們只看到他想到看的東西。只相信他想相信的答案。」
當一個事實和一個謊言擺在面前時,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內心的期待或害怕,在自己心中拋出防霧彈,煙霧四起掩蓋了明亮的雙眼,失去了判斷事實的能力,選擇了一個「比較接近心中期望」的答案。
而這就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行為。
那我們來談談,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自我欺騙呢? 追根究柢,千嫚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害怕面對現實,那又是什麼,讓我們產生了害怕的情緒呢? 有兩個可能
害怕面對自己,面對那個內心深處想要逃避的事物
就像茉莉公主,想逃避自己國家只能跟王子結婚的法律規定,所以蒙蔽了雙眼和直覺,選擇了相信阿拉丁的謊言。
就像在職場上,會遇到一些朋友,知道公司的制度不合理常壓榨員工(當初面試時說不是責任時,但實際作業後卻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沒有任何加班費、身體健康和私人生活都沒有),嚷嚷著想離職,當你也一直勸它、為他抱不平時,他又因為自己不敢踏出熟悉的環境而選擇自我催眠的告訴你「工作就是這樣,每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」,自動的為自己找了千百萬個理由去合理化目前的狀態。
害怕讓他人的期待落空,委屈地活在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裡
最經典的例子,就像是很多學生從小到大讀書,都是為了當老師眼中的好學生、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家族的資優生、父母的乖孩子,但其實興趣根本不在此,拚了命的讀只為了用那份成績單來證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價值。
再來,就像是某些婚姻關係中,即使夫妻已經知道彼此的感情出現無法癒合的狀況、知道另一伴出軌對自己不貞,仍為了家族的榮譽、為了讓大家看起來仍是個如同當初令人稱羨的家庭,而苦撐著不放過彼此,不放過自己。痛苦著活在旁人的期望中。
以上兩點都是我們會選擇自己欺騙自己的可能原因。要破解原因,只能靠我們每個人自己揭開自己的層層面紗,直視心理內心那個最赤裸、最真實的靈魂,才能找回自己雪亮的雙眼,去看清眼前的事實。
即使現實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不堪、即使面對的過程可能使人痛苦,但我們要相信,在接受真相的那一刻後,那些當時殘酷的事實,只是看似殘酷,因為真相能帶給我們的,是更多的能量和身心靈自由。
如果喜歡千嫚的分享或者看完文章後有任何的想法,歡迎留言讓千嫚聽到你的聲音。
千嫚嫚嫚說目前在iTunes、Spotify、Soundcloud、Google Podcast(搜尋千嫚嫚嫚說), 記得訂閱我們的節目,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,讓更多人認識千嫚慢慢說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