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嫚嫚嫚說|EP183.從都市走向田園的生活哲學,心在的地方就是家 專訪:陳慶祐|種日子的人
2010年曾待過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出版等不同領域的慶祐,辭去了工作,從與人潮為伍的城市,走入與土地為伍的鄉間,開啟了穿梭在都市與田園的雙棲生活。在十年的時光裡,他持續以文字紀錄著鄉居的日常體悟,進而誕生了這本溫暖之書『種日子的人』。到底日子該如何種,又能長成什麼樣呢? 今天的節目,邀請大家來聽聽作者慶祐鄉居十年的生活哲學。
2010年曾待過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出版等不同領域的慶祐,辭去了工作,從與人潮為伍的城市,走入與土地為伍的鄉間,開啟了穿梭在都市與田園的雙棲生活。在十年的時光裡,他持續以文字紀錄著鄉居的日常體悟,進而誕生了這本溫暖之書『種日子的人』。到底日子該如何種,又能長成什麼樣呢? 今天的節目,邀請大家來聽聽作者慶祐鄉居十年的生活哲學。
社群情懷根植於每個人的潛能之中,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、是人們對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,是個體為了社會進步而非追求個人利益的態度。我們只有透過相互理解,和對他人的關心,才能聯繫此彼此與世界。
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,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解決所有在群體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,但我們總要繼續向前、繼續奮鬥下去。所以我們只有透過與他人的合作,才能更有用的奮鬥,能再更用的處境中,取得真正的進步。
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滿『意義』的國度裡,我們感受到的環境從來不是環境存粹的樣子,而是我們帶著過去的經驗去認知的環境。因此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都有各自的解讀與理解,那到底我們是怎麼定義這份意義的?又是什麼會左右我們對生命的不同看法呢? 這一切的一切,早在我們還是五歲的孩子時,生命風格就為我們奠定了基礎的意義方向。
阿爾佛雷德,阿德勒(alfred adler)心理學領域中,相當重要的一位先驅,有著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的別稱。也是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。他對心理學的觀點研究其實跟他本身的成長背景也有許多的關聯,所以今天在認識個體心理學的思想前,一定要先認識這位心理學先驅的成長故事。
對於過去我們都容易執著地走不開,可能是不好的過去,也可能是美好過去。但不好的過去就會是詛咒,美好的過去就會是祝福嗎? 不!無論過去是美好或不好,都是看我們有沒有放下這個過去。當我們停在過去的不美好,現在也會被困住,相同的如果我們停在一昧地懷念過去的美好生活,那美好的過去,對現在的你而言也可能會變成一種壓力。
『妄想的真面目』,就是當我們一旦過度的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主角時,就無法再聽進旁人說的話了,雖然人類本身都是以自己為主的生物,但是當我們讓自己一直被某些事物絆住時,我們就再也聽不見旁人的聲音,無法接納,覺得自己就是悲劇裡的主角。
侘寂想告訴你的「美在不完美」。遠離現代對完美的癡迷,知道我們所謂的不完美是什麼,顯露我們的不完美,然後讓我們在不完美中看見美。陶藝師傅在製作一系列的手作陶罐時,他們眼裡的目標從來不是完美的對稱和精準的弧度,若是追求完美的對稱,直接交給機器製作反而更輕鬆。相反地,他們的目標是讓作品如何呈現出這項作品的本質
侘寂,日本傳統生活美學,其核心含義對映到現代人的生活裡,就是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,放下對完美無止境的追求,以少為滿足,提醒我們尋求日常生活中的美,真正活在其中來體驗這個世界,進而受其感動,對生命感恩。
人生處於轉折時,什麼也沒做的『無為』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,因為那些過往我們定義那是讓我『成為自己的行為』,在過去也許有意義,但是在現在它出現了不同的聲音。所以我們自然會有無為的時期存在。在這時期我們很容易奮力的想抓住點什麼,而病急亂投醫的把自己呼弄了過去。